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地址: 攀枝花市东区攀枝花大道中段益康街34号 电话: 0812-2238315 等级: https://www.cpch1965.com/官方网站:
简介: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65年2月4日,前身为渡口医院、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是20世纪6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的产物。在建院之初,为了保障攀枝花市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卫生部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骨干组成技术过硬、作风正派、政治可靠的医疗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逐步积淀成光荣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医院文化内涵。
1987年3月,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1年11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以中心医院为核心,以仁和分院、米易分院、渔门分院、紫荆山社区为基础正式成立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
一、临时渡口医院时期
1964年,卫生部决定从四川省和上海市抽调专业人员于大田镇组建临时渡口医院,1965年1月4日正式开业。医护和行政管理人员共72人,设简易病床20张,日平均门诊量为50人次。当时无大型设备,仅开展内科、清创等工作。同年2月4日医疗队由大田搬至仁和茶园。同一天,卫生部医政司司长欧阳晋代表卫生部党组宣布渡口医院成立,因为特区建设保密需要,“渡口医院”对外联系使用渡口邮政信箱10号附8号。设置50张床位,日均门诊量200余人次。
1965年9月,辽宁、上海医疗队开始入川进入渡口,扩充医院力量。
当时的渡口医院,虽然条件简陋,但它除了解决金沙江工矿区人员就医外,还担负着云南省近邻的元谋、永仁、大姚、姚安等县一部分农民的就医工作。由于交通极不方便,医务人员常常跋山涉水为工矿区病人和附近的农民治病。1965年11月,医院床位增至100张,日平均门诊量达400余人次。
二、渡口医院时期
1966年8月,渡仁公路55公里处新建渡口医院第一栋红楼竣工并交付使用。仁和镇“渡口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和设备迁入到新建的渡口医院开诊。留下的少数医务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渡口医院大河分院。
初建渡口医院编制300张床位。其中内科50张,儿科38张,外科65张,骨科45张,传染科20张,大河分院75张,日平均门诊量达1000余人次。医院按1:1.3比例编制390名职工,当时医技科室设有检验科、放射科、中西药房、病理科,门诊还开设了中医科。
1966年12月8日,渡口医院所属的大渡口门诊部缩小,大部分医务人员转移到渡口医院,留下少数医护人员处理一般的小病。
1967年1月3日起,撤销原大渡口门诊部,全部迁至新建的渡口医院。
1967年1月5日,渡口医院各科病房、门诊基本开齐。当时临床科室有:外科、骨科、内科、小儿科、五官科(包括口腔、眼、耳鼻喉科)、妇产科、麻醉科科、手术室、传染科、中医科、针灸科,医技科室增加了理疗科、心电图室。大河分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
1971年9月~1972年9月,医院共收治住院病人5591人,门诊病人共诊治305026人次。
三、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9年,因全市医疗机构排序需要,渡口医院更名为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市内最大的综合医院,承担全市医疗、预防、科研、教学、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任务。
1985年3月,干部病房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5年全院职工578人,其中卫技人员382人,占67%。病床总数327张,临床科室有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内四科、肝胆外科、妇产科、儿科、烧伤科、神经内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麻醉科、手术室、中医科、针灸科、急诊室;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同位素室、心电图B超室、病理科、理疗科、体外反搏室、中西药房、制剂室、供应室。
1986年全院设病床400张,实际开放数为400张,病床使用率为96.3%,病床年周转率为16.7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8.4天,住院病死率为1.6%,日均出院人数为16人,日平均门诊人次为50余人次,急诊人次日平均量为25人次。
1987年,全院职工总人数为634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4人。病床编制400张,实际开放床位400张。临床科室设有:内一科,病房41张;内二科,病床42张;神经科,病床30张;儿科,病床30张;外一科,病床41张;外二科,病床35张(其中泌尿15张,胸外10张,烧伤10张);外三科(骨科),病床39张;五官科,病床43张(其中眼科10张,耳鼻喉科14张,口腔科11张,皮肤科8张);妇产科,病床29张;干部病房,病床40张;肿瘤病房,病床30张。行政机构设有:院长办公室、人事科、医务科、财务科、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预防科、托儿所及服务公司。党群机构设有:书记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保卫、团委、工会办公室。
四、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1985年,以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名义在北京购买CT受阻,因当时规定,购买CT必须是地区的中心医院。为此,市卫生局紧急商议,决定刻一枚“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的公章,由市卫生局保管,相关文件需到市卫生局去盖章。
1987年3月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中心医院。1996年开始改扩建,工程分三期实施。医院占地总面积11万余平方米,1997年新建门诊大楼10931.91平方米,2000年新建医技楼7886.03平方米,2002年新建住院楼2.5万余平方米。
2013年6月,2号住院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医院的开放床位达1500张。
2014年9月,1号住院楼、门诊楼等装修改造工程全部完工,业务用房大大增加,有效缓解了床位紧缺的情况,改善了就医环境。
医院始建于196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应急救援、母婴保健、医养结合、老年友善、互联网医院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2003年创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2年成为四川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14年成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规划的十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的攀西区域医疗中心的领头医院,2023年成为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是四川省党建工作示范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单位、全国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示范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加速康复外科示范病房标准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精细化管理省级示范中心、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四川(攀西)紧急医学救援队牵头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医卫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首批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试点、四川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四川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培训基地、攀枝花市红十字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等国家级荣誉。
医院按照“一院两区”建设,设钒钛高新区院区和华山院区。钒钛高新区院区(建设中)占地199.3亩,建筑面积13.26万m2,一期项目编制床位980张;华山院区占地92.59亩,建筑面积12.41万m2,编制床位1496张,开放床位近2000张。现有在职职工219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52人,高级职称346人,博、硕士304人。在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任职13人,国家及省、市级专家150余人次,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6人。
医院有四川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1个,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14个,市级及以上各类诊疗中心14个,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全部建成,其中卒中中心被评为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心衰中心被授予“2020年心衰中心质控之星”;房颤中心同时获评国家级房颤中心和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出血外科诊疗中心、脑出血诊疗基地、神经介入规范化诊疗中心、国家标准化癌症筛查AAA级管理中心试点及四川省创伤联盟副主任单位、四川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四川心律学2022年度发展杰出中心等荣誉。成功救治早产患儿最小胎龄25周,最小体重730g,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综合救治能力国内领先;创伤中心获全省急救大赛第1名。骨科、神经疾病中心、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等专科服务水平排名全省前列,其中骨科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排名居全省第三。
医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孝平院士工作站、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田卫东专家工作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王式功专家工作站、中华医学会西南泌尿系结石病防治中心攀枝花分中心等2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创新合作平台。配置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CT、能谱CT、3.0T磁共振、回旋加速器、Infinity直线加速器、后装放射治疗机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医疗业务全面发展,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微创技术,基本形成以微创外科诊疗技术、介入和腔镜技术为主的技术特色,开展国内、省内先进技术130余项,攀西地区先进技术310余项。
医院是四川省三星智慧医院,坚持以“互联网+”为手段,不断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提升远程诊疗能力,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已建成“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心、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会诊中心及肺结节诊治中心、区域检验医学中心、区域病理会诊中心。
医院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四川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和攀枝花市医养结合示范单位,近年来,医院立足我市打造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围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依托王式功专家工作站,率先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气象医学研究中心,持续丰富康养产业基础理论,运用气象医学研究成果,讲述攀枝花的康养故事。高起点组建“攀枝花市气象医学研究科技合作创新中心”,经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认定为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目前正积极筹建四川省教育厅气象环境与健康联合重点实验室。围绕阳光康养效应、寒潮避风港效应、气象敏感性疾病等展开系列科学研究,成功研发《攀枝花市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系统》,综合技术实力达到国内领先,为开具康养处方提供科学依据。1位专家当选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批省科技厅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科技项目,获科研经费总计达60万元。
医院是川北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攀枝花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临床教学医院;与川北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及大理大学联合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有硕士生导师29人;与川北医学院、大理大学、攀枝花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3+2本科教改工作,平均每年接收600余名医学本科生教学;现有四川省教育厅认证高校师资50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资200余人;长期承担攀枝花及周边地区医疗机构住院医师培养及进修培养工作,每年开展国家、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会40余次。
医院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攀枝花分中心、四川省科教兴川医卫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单位、四川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攀枝花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承建单位。近5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7项,省部级、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1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2篇论文获四川省医学优秀论文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2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5项。
2011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现有成员单位9家,其中市域内5家,实现县级医院全覆盖;市域外4家,其中凉山州3家,云南省丽江市1家,实现跨区域、跨省发展。牵头组建市中心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市第四人民医院、仁和区人民医院为协作医院,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河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渡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仁和区、东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医防协同技术指导单位。
医院区域辐射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辐射川西南滇西北20余个区县1000万人口,市外门诊病人占比40.21%,市外住院病人占比48.32%,近五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医院3年位列A等,2年位列B++,最好排名位列全国147,四川省第七,区域医疗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十四五”期间,医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定位新要求,围绕“打造区域医疗典范,建设美好职工家园”的美好愿景,秉承“人本至上”的办院宗旨,坚持“党建引领、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管理治院、环境美院、文化塑院”的办院方略,承扬“诚信、仁爱、敬业、创新”的院训精神,开启“一院两区”新发展格局,持续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医教研防管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智慧和力量。